首页 >>话题 >>情感
古有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每当吟诵着这首诗时,却在耳边回响:然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似乎别有一番新意......。是的,人生过起来犹如行云流水,到底一个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人生价值的怀疑,似乎常是因了生活的苦闷。在苦闷中看人生,许多传统的观念,都会在怀疑的目光中轰然倒塌。这首诗即以轻快的旷达之语,给世间的两类追求者,兜头浇了一桶冷水。 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原诗是在劝人要能够通达世事,及时行乐,不必为那些毫无益处的事而日夜烦忧。诗中也在讽刺那些富贵贪婪者的愚昧无知,不懂的领悟人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两句诗,常常被一些主张享乐主义的人奉为警句,其实原诗主要是在劝人:别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烦恼上面,更是劝人凡事要看得达观些,应该敞开胸怀去欣赏,把握自己身旁各种美好的事物。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人,常常是充满矛盾的组合体。有的时候,把事物看得太清楚,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记得高中的某个朋友在毕业的留言册上写下这样的话予我:你总是能看到好的事物坏的一面,也总是能看到坏的事物好的一面,最后弄得我们无从选择。 双刃剑,到底还是会伤害自己。倒莫如单纯执着、心意明了就好。只是,性格与思维方式,都与成长的经历有着太过浓烈的纠葛,我们无从选择。害怕失去、害怕改变,使得我为当下的生活所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所谓医者不能自医,可以安慰别人的话语,可以开导旁人的道理,却无法换来自我的解脱。明知症结所在,却无力改变,比愚钝不知所以更加悲哀可怖。不断自省,不断痛苦,却不断前行。”keep on moving”。 当然,这矛盾着的另外一面,则是无比理想主义的浪漫。不断追逐和向往着“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放肆;在古老的曲调、文字里找寻最初的天真感动;永远怀抱着仰慕与赤诚对待一切美好;容易敏感、容易自怨自怜的伤感。 譬如今日这般,在百无聊赖的生活里重读这首诗,心下澎湃难安,实在为着诗句的写实写意打动着,有所感悟,有所表达。 譬如今日这般,午睡初醒的下午,呵呵,一点点的笑意涌上心来,阴沉沉的天气,人像才绽放的花儿一般,隐隐的娇羞欢愉。 呷一口清茶,微笑着想起今日的苦痛和美好。生活亦如这茶的滋味,苦涩中混合着甜美芳香,只是,聪明的你,品到的,在乎的,又耿耿于怀的,是哪种滋味呢?! 生年不满百却常怀千岁忧,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斯!但仔细想来,“常怀千岁忧”的“惜费”者固然愚蠢;但要说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及时满足一已的纵情享乐,恐怕也未必是一种清醒的人生态度。实际上,这种态度,大抵是对于汉末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浅的苦闷生活的无力抗议。从毫无出路的下层人来说,又不过是从许多迷梦中醒来后,所做的又一个迷梦而已。他们何尝真能过上“被服纨与素”、“何不秉烛游”的享乐生活?所以,与其说这类诗表现了“人性之觉醒”,不如说是以旷达狂放之思,表现了人生毫无出路的痛苦。只要看一看文人稍有出路的建安时代,这种及时行乐的吟叹,很快又为悯伤民生疾苦、及时建功立业的慷慨之音所取代,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对比现在,我想一个人,如果有一份终身都喜欢从事的职业,有一份可以时常让自己难忘的回忆,有一份能自己力所能及的孝心....这便是布衣之人生。但要达到这些,便应该正确处理好百岁与千岁,朝露与及时,活着与仙去.....。

评论 (0)

暂无评论
回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