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十一月
19
十月
19
十月
19
十月
自从来到拉萨,我就发现,这里的人们很少有抱怨,很少有不满,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几乎无一例外,每遇到一个人,不管是否相熟,总会得到一声友善的问候,或是一个热情的笑脸。内地喧嚣都市特有的那种忙碌和淡漠,在这里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恬静、从容和关怀。 可能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之间的感情越容易拉近;也可能是藏区纯朴民风的熏染,让这里的人们懂得感恩,知足常乐,愿意敞开心扉,与周围的同志分享他们心中的酸甜苦辣。最丰富多彩的世界,恰恰是每个人的内心,但可惜的是,极少有人能够走进去,因为那扇心门关得太紧。其实,袒露心扉,并非浅薄;封闭自我,才是孱弱。人与人心灵的碰撞,如此重要,超出想象。能够碰撞出火花的心灵,才能彼此同舟共济,共赴前程。
19
十月
18
十月
18
十月
18
十月
18
十月
17
十月
17
十月
17
十月
16
十月
无眠的夜晚,走出卧室,走进客厅,拉开窗帘。 窗外,一轮将圆的明月挂在中天,蓝天、白云伴着几颗闪闪的星斗,拱卫在月亮的身边。街灯腥松着迷蒙的睡眼,路边几家小店的灯箱夸张地炫耀着自己的名字,几个醉汉勾肩搭背,时而推搡,时而大笑,嘴里不时嘟囔着豪气十足但含混不清的话语。拉萨城,惬意在柔和斑驳的光影里,静谧而安详。城市周边的大山,黑黢黢的,在月光的辉映下,只剩下一个大体的轮廓,但仍可依稀感受到那嵯峨威猛的巨大身躯。山峦挺起浑实的臂膀,扯起宽大厚重的夜幕,从从容容地把整个拉萨城罩得严严实实。这座藏胞心中的圣城,似茫茫夜色无边的莽原上,一支熊熊燃烧的火把,跃动在广袤无垠的崇山峻岭之间,如此明丽,如此妖娆,一如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风情万种的藏族少女,楚楚动人。
16
十月
16
十月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以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龙德庆县。纵目眺望拉萨城,邮电大楼、新闻大楼、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5
十月
14
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