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第一次读到廖一梅的这句话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改了张爱玲的一句话,写了这样一段动态:一个男子的一生中,至少会遇见这样的两个女子,至少两个,她羡慕她拥有你这样的感情,她羡慕她拥有你这样的信任:如果一个男子的身旁同时存在这样的两个女子,其实没有谁比谁更幸运。
其实开头廖一梅的那段话,还应该把“了解”改为“懂得”,了解也不稀罕,就像曾经度过的一句话说的,一个人今天喜欢吃苹果,明天喜欢吃梨,后天喜欢吃香蕉,谁敢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多了解呢?
而“懂得”却可以永远保持在一个动态的状态,你曾经爱我,现在不爱了,我很痛心,我很难过,但我没有办法不原谅你不能够爱,这是一种“懂得”。
故事来自好友A多年,也是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偶尔隔着长长的时间和远远的距离交流生活和见闻,也谈感受,吐槽各自的现状,忘了是什么话题,突然谈到,她说自己每次去图书馆的时候,都会认真把自己打扮一番,我不禁笑道,你是去学习还是干啥呢?去个图书馆还这么要面子,我说自己去读书从来都是“蓬头垢面”,当然这只是我没有化妆的托词,但大体是这样。
往下细说谈到,你不要希冀别人通过自己邋遢的外表看见你善美的内心,即便是在图书馆也是这样。
A说自己总是会在法律类和文学类书籍逗留,要么是附近的书桌,要么是在那里看书,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如何,只是听说A考研想往法律方向考虑,当然我也一直知道A平时就是个文艺青年,所以没有觉得她的特意强调是要表达什么不一样的内容。
只听她说,昨天那个和我聊了很久的男生和我表白了,我们三观很符合,他是我连续一个星期在图书馆古典文集那一栏书架旁“钓”到的。刚好,他还学法律。
心理学上讲,其实人们永远容易被和自己相似的人吸引,友谊和爱情都是一样,我们真正容易从内心接纳的,是那些和我们一样的人。
第二个故事,是在旅途中遇见的一个女孩。我始终尊重任何人的三观和追求,但对于她对爱情的定义和认知,让我着实费解。
她说自己在北京某专科上学,并希望毕业前可以把自己嫁出去。每次坐高铁回家,总是能遇见向她表达好感并询问微信号以求往后可以有机会继续联系的人。她对自己的容貌足够自信,当然经过我本人的鉴定,她的确可以称得上美女,从我上车开始坐在她旁边,津津乐道地给我进行了将近长达4个多小时的爱情观“洗脑”,就是她说凭自己的资本,应该找一个极其能干的男人,至少是某个阶层的管理阶层,但她不要什么官二代富二代,要真正有实干能力的男人。
我说很好呀,不是每个女生都希望找这样的人生伴侣吗?
后面的对话就让我感到吃惊了,她说如果不是自己这次去北京没有买到头等舱的票,也是要坐飞机走的,后面的逻辑更让人吃惊,她一本正经地说教道,你知道的,有能力的男人,往来北京公务出差都是坐头等舱,我选这样的坐席,以后遇见我想遇见的人的可能性会大些,而且,凭我的条件,我有足够的能力把他们拿下!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充满了闪光的自信,更像是捕猎类动物看到了猎物正准备下手时的既视感。
凭她之前对我侃侃而谈的一番,我并没有任何想要劝说她的欲望,可能她的父母也是这样认为吧!
我忽然想到西方经济学课上,看到的一段故事,一个外国女孩在某网站上询问自己是一个绝色美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年薪500万的人作为终生伴侣。
我并不能说这世界有多少婚姻和爱情是因为不看你的才华,看你的美貌愿意把你当做一生真爱的人疼爱。我想说有,但肯定都是极其少数的事。
如果你不懂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灵魂,还有一种抽象叫精神上,你还是不要谈爱情的好;美丽的外表固然能吸引别人为你驻足停留,但真正能不能留住爱情的,是你的格局和灵魂。
-END-